自四安返杭易车而舟对雪感赋

水居喜有舟,推篷见残雪。
昨朝途遇雨,破被冷如铁。
壮士不畏寒,腔中有热血。
嗟彼趋炎者,炙手可使热。
暖酒拥肉屏,围炉据金穴。
安知茅舍中,高卧有清节。
况当频年兵,骨肉动隔绝。
军前战衣薄,坐使肌肤裂。
忆昔李凉国,袭蔡亦人杰。
江南带甲多,连兵一何拙。
将才良不易,世事那可说。
鲰生虽无才,龊龊殊不屑。
生与哙等伍,羞为论优劣。
班超非异人,燕然有铭碣。
拔剑起雄心,摩崖纪余烈。
但愿战功成,莫咏《新昏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冬天乘船回杭州的路上,看到残雪引发的感慨。全诗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和作者的家国情怀。

前八句是第一个对比:作者虽然穷得只有破被子(冷得像铁),但依然充满热血豪情;而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有钱人,整天围着火炉喝酒吃肉,根本不懂穷人的骨气。

中间部分转向社会现实:连年战乱让百姓骨肉分离,士兵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战场挨冻。作者借古讽今,提到唐代名将李愬雪夜奇袭蔡州的典故,批评当下江南地区兵力虽多却不会打仗,表达了对军事人才缺乏的忧虑。

最后八句是自我抒怀:作者虽然自谦是"小人物",但不屑于与平庸之辈比较。他以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和窦宪(燕然山刻石记功)为榜样,渴望建功立业,宁愿战场杀敌也不愿沉溺儿女情长。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种温度的交织:自然界的寒冷(残雪、冷被)、权贵的奢靡温暖(火炉、酒肉)、志士的满腔热血。通过这种对比,既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骨气,又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报国壮志。最后"拔剑起雄心"的豪迈,让整首诗在寒冬中迸发出热血激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