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乡前辈理斋常公殉节集古

瑰望硕儒(范奕),为郡盛族(何法盛)。
出宰名区(鲍防),实继芳躅(陆游)。
奉令前驱(骆宾王),罔不肃穆(荀子)。
莫测其端(傅亮),情隘辞蹙(韩愈)。
以死殉之(左传),公归不复(诗经)。
激愤含嚬(吕向),伤心惨目(李华)。
溅血沾衣(郭子仪),街号巷哭(潘岳)。
茂绩维嘉(苏颋),今称神牧(任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集古诗用不同历史名人的诗句拼接而成,共同悼念一位为正义牺牲的官员常理斋。全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了这位前辈的形象和人们对他的哀思:

1. 德高望重的形象(前四句) 开篇用"瑰望硕儒""为郡盛族"等句子,像拼图一样组合出常公的身份:他既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当地名门望族的代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斐然,继承了前贤的优良作风。

2. 恪尽职守的品格(中间四句) 描写他执行公务时严肃认真的态度,面对危机时表现出常人难以揣测的坚定决心。通过"情隘辞蹙"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他在危急关头眉头紧锁、言辞急促的紧张状态。

3. 壮烈殉节的场景(随后四句) 用"溅血沾衣"这样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再现他血染官服的悲壮场景。整个城镇的百姓为他痛哭,街上到处是哀嚎声,说明他深受百姓爱戴。

4. 永垂不朽的纪念(最后两句) 结尾用"茂绩维嘉""今称神牧"给予他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肯定:既认可他的政绩,又将他奉为神明般的清官典范。

这首诗最特别的是用"集句"形式,就像用不同朝代的马赛克瓷片拼成一幅完整画像。每个碎片都带着原作者的风格,但组合起来却形成了新的意境,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传递出对英烈的集体追思。通过血衣、哭声等具象描写,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当时的悲壮氛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