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山

结庐在南田,已辞城郭欢。
山水未幽深,拟谋泉石间。
野父导我行,同登谢家山。
缘溪入深窈,绝磴穷跻攀。
凭虚横鸟道,高回白云关。
下瞰飞瀑流,倚杖听潺湲。
良畴忽衍旷,阳坡冬不寒。
盘旋得幽谷,外密仍中宽。
松根有茯苓,竹本易成竿。
愿与同心人,筑茅栖烟峦。
去市十里许,尘氛无能干。
食力中无惭,傲然身世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远离城市喧嚣,在自然中寻找宁静生活的故事。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山水田园画卷,传递出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开篇直接交代背景:主人公在南田建了茅屋,已经告别了城市的热闹。他觉得这里的山水还不够幽静,想寻找更有泉石野趣的地方。这里透露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接下来详细描写寻访谢家山的过程:当地老农带路,沿着溪流进入幽深的山谷,走过陡峭的山路。高处的小路像飞鸟的通道,云雾缭绕的山口仿佛通往仙境。低头能看到飞流的瀑布,倚着拐杖听流水声。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路的险峻和景色的壮美。

然后突然展现一片开阔天地:肥沃的田野在阳光下温暖如春,盘旋深入又发现一个外窄内宽的幽谷。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松树下长着茯苓(一种药材),竹子容易成材。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山中的丰饶,为下文隐居想法埋下伏笔。

最后表达生活愿望:想和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建茅屋隐居。这里离集市十里左右,既方便生活又能远离尘嚣。通过自给自足活得心安理得,对世俗名利保持傲然态度。结尾点明主旨——追求物质简单但精神富足的生活。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登山过程隐喻人生追求,从"不够幽深"到"发现理想地"体现不断探索
2. 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既有飞瀑流动感,又有茅屋静居的画面
3. 最后提出的生活理念至今仍有共鸣:平衡便利与宁静,在物质简朴中寻找精神自由

诗中"愿与同心人"的表述特别动人,说明作者看重的不是孤独隐居,而是与知己共享自然之乐,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黄镇成

黄镇成(1287-1362)字元镇,号存存子、紫云山人、秋声子、学斋先生等。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元代山水田园诗人,与黄清老(邵武故县人)被后人并称为“诗人二黄”。初屡荐不就,遍游楚汉齐鲁燕赵等地,后授江南儒学提举,未上任而卒。著有《秋声集》四卷、《尚书通考》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