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登越王台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闲适与豪情交织的意境。
首联写作者悠闲地跟随小队登上山顶,听到吴楚地区的民歌混杂传来。这里的"小队"可能是同游的朋友,"山椒"指山顶,开篇就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颔联提到菊花,点明重阳节时令。虽然菊花年年相似,但作者更期待三朝(可能指重阳节后三天)的汤饼宴,表现出对当下生活的珍视。
颈联笔锋一转,展现壮阔景象:岭海千重可供横槊(舞枪),风烟一带可听樵歌。这两句既有军事豪情(横槊),又有田园趣味(采樵),形成文武之道的完美结合。
尾联是作者的感慨:既然在这里(可能指越王台)就能运筹帷幄(折冲指制敌取胜),何必还要东去乘轺(坐车远行)呢?表达了对此地生活的满足和对远行的淡然。
全诗巧妙融合了节日登高的闲适、山川的壮美和人生的感悟,既有"采樵"的田园诗意,又有"横槊"的豪迈气概,最后落脚于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既追求精神超脱又不失生活情趣的特点。
林光朝
(1114—1178)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