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塘

境接江东界,邮程是杏塘。
雨喧茅屋小,泥滑草桥长。
旷野人稀少,平田水渺茫。
半生游历地,未若此荒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远荒凉的乡村景象,通过简洁的画面传递出孤独与苍凉的感受。

开篇直接点明地点——江东边界一个叫杏塘的驿站,暗示这里已是远离繁华的边远地区。接着用四个生动的画面勾勒环境:雨水拍打低矮茅屋的声响、泥泞湿滑的狭长草桥、空旷原野上稀少的行人、平坦田地里漫无边际的积水。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潮湿阴冷、人烟稀薄的氛围。

最后两句是情感升华,诗人说走过半生见过的许多地方,都比不上此处的荒芜寂寥。这种"最荒凉"的感叹,既是对眼前景色的写实,也暗含对人生境遇的隐喻——就像站在这个被雨水浸泡的荒村,人也会产生被世界遗忘的孤独感。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最朴实的乡村元素(茅屋、草桥、田野)构建出极具感染力的苍茫意境,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潮湿的寒意与心灵的孤寂,引发对边远地区生存状态的想象与思考。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