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
流泉在石上,细路在石下。
天宇闭⑴复开,竹树邃而雅。
我来不值桂壑风,月寒病骨艰迎逢。
野田午后爱日烘,杖藜扶去穿谾豅。
霜清水落石正瘦,落叶拥径行龙钟。
决流作瀑飞短虹,小阁踞坐尘虑空。
萧然一笑出山去,回首峻壁纷青红。
天宇闭⑴复开,竹树邃而雅。
我来不值桂壑风,月寒病骨艰迎逢。
野田午后爱日烘,杖藜扶去穿谾豅。
霜清水落石正瘦,落叶拥径行龙钟。
决流作瀑飞短虹,小阁踞坐尘虑空。
萧然一笑出山去,回首峻壁纷青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山间探幽的生动体验,充满自然野趣和人生感悟。
开篇用"流泉在石上,细路在石下"勾勒出山间景致,像一幅简笔画:清泉在石头上流淌,小路在石头下方蜿蜒。接着描写天空时开时合,竹林幽深雅致,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诗人说自己没赶上桂花飘香的好时节,寒月下病弱的身体难以承受山风。但午后暖阳晒暖田野时,他拄着拐杖穿过山谷。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既要顺应自然,也要懂得选择合适时机亲近自然。
"霜清水落石正瘦"是点睛之笔,用"瘦"字形容枯水期的山石,既形象又新颖。落叶铺满小路,老人蹒跚而行,画面感极强。突然笔锋一转,写山泉形成小瀑布,像彩虹般跃动,诗人坐在小阁中,尘世烦恼一扫而空。
结尾最妙:诗人轻松一笑离开山林,回望时只见陡峭山壁披着斑斓秋色。这个转身离去的背影,透着参透世事的豁达——不必执着于占尽美景,懂得适时放手才是真谛。
全诗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有特写镜头(瘦石、落叶),有动态画面(飞瀑、杖藜而行),更有哲理升华(尘虑空、萧然一笑)。诗人用病弱之躯感受自然,反而获得了更深刻的生命感悟,这种反差正是诗歌的动人之处。
唐仲友
(1136—1188)宋婺州金华人,字与政,号说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为西安主簿。三十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建康府学教授、秘书省正字。上万言书论时政,孝宗纳之,召除著作佐郎,出知信州、台州。治政理财颇有建树,为学多与朱熹相左。后为朱熹劾罢。归而益肆力于学,著述颇丰。有《六经解》、《诸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九经发题》、《陆宣公奏议解》、《天文详辨》、《地理详辨》、《愚书》、《说斋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