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 其十六
五欲昏神识,五盖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六贼乱心色。
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
三毒障人空,四流漂不息。
至金虽改秋,斩筹方未极。
观鸽既无穷,猿攀此焉(一作「乌」)伏。
自非绝欲盖,何能远升陟。
齐驮(一作「轪」)届宝城,共睹能仁德⑴。
六根成苦集,六贼乱心色。
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
三毒障人空,四流漂不息。
至金虽改秋,斩筹方未极。
观鸽既无穷,猿攀此焉(一作「乌」)伏。
自非绝欲盖,何能远升陟。
齐驮(一作「轪」)届宝城,共睹能仁德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性欲望如何束缚心灵,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获得解脱。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欲望的牢笼(前八句) 诗人用"五欲"(五种感官欲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佛教概念,比喻欲望像五层盖子罩住我们的福气,六种感官成为痛苦的源头。特别形象的是"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这两句——欲望像海浪推着人随波逐流,贪爱像自己亲手编织的网,越缠越紧。
2. 轮回的困境(中间四句) "三毒"(贪嗔痴)像迷雾遮住智慧,"四流"(四种轮回)让人永远漂泊。这里用"斩筹"(砍计数用的竹签)的典故,说就算黄金季节变换(象征时间流逝),人的业力依然持续。观察鸽子飞旋、猿猴攀援的意象,暗喻人心永远躁动不安。
3. 解脱之道(最后四句) 诗人给出解决方案:只有彻底切断欲望的盖子(绝欲盖),才能像乘坐齐整的车驾(齐驮)抵达宝城,见到佛陀(能仁)的智慧。这里的"宝城"比喻觉悟的境界,"能仁"是佛陀的尊称,指通过修行获得大智慧的人。
全诗妙在用日常事物作比:海浪、织网、鸽子、猿猴、车驾等,把抽象的修行道理讲得鲜活易懂。核心思想是:欲望是自编的罗网,解脱需从断欲开始。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和超越之道,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