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王道一的官员被派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故事,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无奈。
前四句像电影开场:朝廷使者从高空(青冥)降临,这位郎官像星星一样耀眼。他举着旗帜要扫除南方的湿热疫气(瘴疠),手持斧钺像雷霆般威严——这里用"雷霆斧钺"的典故,暗指他被授予了执法大权。
中间两句道出工作困境:边远地区民风难改(远俗难驯),而王道一作为读书人(儒臣),只能用经典道理(引经)来教化百姓。这里藏着古代官员的典型困境——书本学问和现实治理的差距。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诗人感叹"这么多冤假错案(诖误),怎能不指望你来主持公道(平亭)呢?"表面是称赞王道一的公正,实则暗含对官场积弊的讽刺。"平亭"指公平断案,用在这里特别巧妙,既点明友人职责,又暗示这是项艰难任务。
全诗像一封加密的工作汇报:用星辰、雷霆等大气意象包装,实际说的是"兄弟你去基层要受苦了"。把官员赴任写得既壮丽又接地气,最后落在民生问题上,展现杜甫式"夸中带忧"的独特笔法。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