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头陀(苦行僧)离开东林寺前往庐山寺修行的场景,展现了僧人清苦自律的生活状态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前两句"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直接点明僧人云游四方、居无定所的特点。这里的"无住著"不是指没有住处,而是说僧人不执着于固定居所,体现佛教"无住"的修行理念。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头陀的修行生活:"得道非真相"说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追求得道成佛的表象;"头陀是苦心"强调苦行需要极大的毅力;"持斋山果熟"写他靠野果充饥的简朴生活;"倚锡野云深"用拄着锡杖在云雾中独行的画面,表现修行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最后两句"溪寺谁相待,香花与梵音"是点睛之笔:头陀到达庐山寺后,迎接他的没有热闹场面,只有寺庙里自然的香花和诵经声。这个细节生动体现了佛门清净无为的意境。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几个典型场景的勾勒,让读者看到一位真正修行者的形象:不慕虚名、甘于清苦、追求心灵的超脱。这种简朴中见真章的写法,正是唐诗的魅力所在。
郑常
郑常[唐](约公元七七三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中前后在世。以诗鸣。尝谪居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