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成炼师四首
花冠蕊帔色婵娟,一曲清箫凌紫烟。
不知今日重来意,更住人间几百年。
黄昏骑得下天龙,巡遍茅山数十峰。
采芝却到蓬莱上,花里犹残碧玉钟。
等闲何处得灵方,丹脸云鬟日月长。
大罗过却三千岁,更向人间魅阮郎。
曾随阿母汉宫斋,凤驾龙輧列玉阶。
当时白燕无寻处,今日云鬟见玉钗。
不知今日重来意,更住人间几百年。
黄昏骑得下天龙,巡遍茅山数十峰。
采芝却到蓬莱上,花里犹残碧玉钟。
等闲何处得灵方,丹脸云鬟日月长。
大罗过却三千岁,更向人间魅阮郎。
曾随阿母汉宫斋,凤驾龙輧列玉阶。
当时白燕无寻处,今日云鬟见玉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赠成炼师四首》这组诗描绘了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道士(成炼师)形象,充满了道教神话色彩和浪漫想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首写女道士的仙姿:她头戴花冠、身披彩帔,容貌如月光般柔美。吹奏一曲清越的箫声,仿佛能穿透云霄。诗人好奇地问:您这次重返人间,是准备再驻留几百年呢?——用"几百年"暗示她已是长生不老的仙人。
第二首展现她巡游仙山的场景:黄昏时骑着天龙降临,踏遍茅山群峰。又去蓬莱仙岛采摘灵芝,归来时仙花丛中还留着她的碧玉酒杯。——通过"骑天龙""采灵芝"这些典型道教意象,塑造她逍遥天地的神仙生活。
第三首讲长生之术:普通人哪里寻得长生秘方?她却能永葆青春容颜。即便在天界(大罗天)度过三千年,仍会下凡来寻找情郎(阮郎指凡人)。——用夸张的时间跨度表现仙凡之恋的浪漫。
第四首回忆她的前世:曾跟随王母娘娘参加天宫宴会,凤车龙驾停满玉阶。当年见过的白燕已无处寻觅,如今却在人间看到她发间的玉钗。——通过"白燕无踪"与"玉钗仍在"的对比,暗示她跨越时空的神秘身份。
这组诗的魅力在于:用"骑天龙""采灵芝""大罗天"等生动道教元素,把女道士写成穿梭天地的仙女;通过"几百年""三千年"的时间夸张,制造长生不老的奇幻感;最后又用"寻情郎""戴玉钗"的细节,赋予神仙人性化的温度。全诗既飘渺又亲切,让读者看到道教文化中"神仙亦有人情味"的独特审美。
刘言史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