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携舟至平水溪口由望仙桥入宝严寺夜宿澄公房 其二
云门外六院,兹地据丹麓。
入门仍见山,古藓一庭绿。
松阴飐双幡,经坛散炉馥。
龛石栖寒花,厨烟出深竹。
颇忆湛然师,尘锡参道俗。
先贤习元悟,往往寄高躅。
禅房留定云,蒲褐此间宿。
茶火伴夜深,山志静可读。
天风摇殿铃,时闻暗泉续。
入门仍见山,古藓一庭绿。
松阴飐双幡,经坛散炉馥。
龛石栖寒花,厨烟出深竹。
颇忆湛然师,尘锡参道俗。
先贤习元悟,往往寄高躅。
禅房留定云,蒲褐此间宿。
茶火伴夜深,山志静可读。
天风摇殿铃,时闻暗泉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冬时节造访宝严寺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山寺的清幽与禅意。
开篇用"云门外六院"点明寺庙位置,说它坐落于丹霞山脚。走进寺门依然能望见青山,庭院里古老的苔藓泛着绿意,立刻营造出远离尘嚣的静谧氛围。松树阴影中飘动着经幡,佛坛上香炉散发着幽香,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诗人特别注意到佛龛石缝里耐寒的花朵,以及厨房炊烟从竹林深处升起,这些意象既写实又富有禅意。他想起湛然禅师在此修行,将世俗与佛法融会贯通,表达了对先贤智慧的追慕。
后段写诗人在禅房留宿的体验:蒲团上打坐时,看浮云停留;深夜伴着煮茶的火光,静静阅读山志;风吹动殿角铃铛,暗处泉水叮咚作响。这些声音与寂静形成巧妙对比,更衬托出山寺的幽深空灵。
全诗通过空间转换(从山门到禅房)和时间流动(从白天到深夜),将自然景物与修行生活完美融合,不着痕迹地传递出超然物外的禅趣。诗人没有直接说理,而是让读者在画面与声音中,自己体会那份远离尘世的宁静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