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的凄惨场景。
前两句"长安胡骑正啾啾,尘暗宫花粉黛愁"用声音和色彩营造出乱世氛围:胡人骑兵在长安街头喧嚣(啾啾是马蹄声和胡语混杂的拟声),飞扬的尘土遮蔽了往日华丽的宫殿,宫中美人们满面愁容(粉黛代指宫女)。短短十四个字就让人看到入侵者的嚣张和皇室的落魄。
后两句"凤辇不知何处去,野乌啼月上延秋"通过对比更显凄凉:皇帝专用的凤辇(豪华车驾)不知所踪,只剩下野乌鸦在月光下的延秋门(皇宫西门)上啼叫。这里用"野乌"替代"宫鸦",用"啼月"的阴森画面,暗示王朝的衰败。最讽刺的是"延秋"字面有延长秋日的意思,但实际描写的却是大唐盛世终结的寒冬。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胡马扬尘的近景,拉到宫门冷月的空镜头,没有直接写战争血腥,却用声音(马蹄声、鸦啼)、色彩(尘灰、月光)、意象(失踪的凤辇)传递出比血腥场面更持久的荒凉感。特别是最后乌鸦站在宫门上的画面,成为王朝陨落的经典象征。
朱纯
朱纯(1417—1493),字克粹,号肖斋,自号龟峰识字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博雅有儒行,太守戴琥深敬礼焉,钦授翰林院简讨召修。正统元年官兵科给事中,后刑科给事中。曾与罗颀、张浩等结“鉴湖吟社”,著有《淘铅集》、《驴背集》、《自怡集》、《农余杂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