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玘法师宿夕佳楼诗

寓县俄多难,湖山亦被兵。
名蓝俱泯灭,别搆独峥嵘。
翰墨看前辈,登临愧后生。
严城围列嶂,半鉴出澄泓。
直筱侵檐上,纤萝附牖萦。
倚阑云鸟度,极目镜天平。
日夕景逾好,秋高思转清。
残阳树间没,薄霭水边横。
紫翠霏微合,丹铅点染成。
茅津有渔唱,麦岭少人行。
暝色松间动,寒飙竹屿鸣。
疏钟度馀响,远火露青荧。
仙梵微微出,炉烟袅袅轻。
山盘堆露实,石鼎泛云英。
洗濯尘凡近,归依誓愿精。
行当陪竺士,听法破无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拜访玘法师并在夕佳楼留宿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乱后湖山的宁静与法师居所的幽雅。

1. 战乱与宁静的对比
开头提到“寓县俄多难,湖山亦被兵”,说明当时社会动荡,战火连天,连湖山也未能幸免。但法师的居所“别搆独峥嵘”,在一片废墟中显得格外突出,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这种对比突出了法师居所的独特和珍贵。

2. 自然与建筑的和谐
诗中用大量笔墨描写夕佳楼周围的景色:
- 水景:“半鉴出澄泓”写湖水清澈如镜,“薄霭水边横”描绘傍晚水边的轻雾。
- 植物:“直筱侵檐上”写竹子高耸到屋檐,“纤萝附牖萦”写藤蔓缠绕窗户,显得生机勃勃。
- 光影:“残阳树间没”写夕阳从树间落下,“紫翠霏微合”写暮色中山色的朦胧美。
这些描写展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宁静与超脱。

3. 时间与氛围的变化
诗人从白天写到夜晚,时间推移中景物的变化被细腻捕捉:
- 白天:“秋高思转清”写秋日天高气爽,让人思绪清明。
- 傍晚:“残阳树间没”写落日余晖的温柔。
- 夜晚:“远火露青荧”写远处灯火的微光,“寒飙竹屿鸣”写风吹竹林的声响。
这种时间流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居生活的静谧与诗意。

4. 修行与超脱
后半部分转向对法师修行生活的描写:
- “仙梵微微出”写诵经声轻轻传来,“炉烟袅袅轻”写香炉烟雾缭绕,烘托出清净的修行氛围。
- “洗濯尘凡近”写在此地能洗涤尘世的烦恼,“归依誓愿精”表达了对佛法的虔诚向往。
最后两句“行当陪竺士,听法破无明”点明主题:诗人希望追随高僧,通过听佛法破除困惑,获得智慧。

诗歌的魅力
- 画面感强:每一句都是一幅画,从湖光山色到竹影松声,读起来像在看一部风景纪录片。
- 情感真挚:诗人对宁静的向往、对佛法的敬仰,都自然流露,没有刻意雕琢。
- 乱世中的慰藉:在战乱背景下,这样的宁静之地更显珍贵,给人精神上的安慰。

整首诗就像一篇“山居日记”,记录了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最终升华为对心灵归宿的思考。普通读者能从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超脱尘世的宁静,同时体会到古人在困境中寻找精神家园的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