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坡下岭道路崎岖岩谷幽险亦一妙景
白日瘴烟高,群峰各俯仰。
向背撑青空,阴阳殊众象。
高冈气脉厚,细岭各依仗。
又如洪涛头,万叠争奔放。
合遝径中分,蜿蜒纡客往。
绝顶入云雾,霾雨薄榛莽。
时或入幽峡,静籁觉森爽。
四壁如瓮中,人语众山响。
岩树曳狝狲,洞蒿迷魍魉。
前行疑无路,徐寻鸟道上。
出谷见人烟,观天如覆盎。
下山达十里,旋径殊百枉。
一笑谢山灵,我如脱羁鞅。
向背撑青空,阴阳殊众象。
高冈气脉厚,细岭各依仗。
又如洪涛头,万叠争奔放。
合遝径中分,蜿蜒纡客往。
绝顶入云雾,霾雨薄榛莽。
时或入幽峡,静籁觉森爽。
四壁如瓮中,人语众山响。
岩树曳狝狲,洞蒿迷魍魉。
前行疑无路,徐寻鸟道上。
出谷见人烟,观天如覆盎。
下山达十里,旋径殊百枉。
一笑谢山灵,我如脱羁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惊险又充满野趣的山间徒步之旅,用生动的画面感带读者体验了"山路十八弯"的奇妙景象。
开篇用"瘴烟高"营造出深山的神秘氛围,群山像活物般俯仰起伏。诗人用"撑青空"形容山势的雄伟,又用"阴阳殊众象"表现山间光影变幻的魔幻感。接着用"洪涛头"比喻山势如巨浪奔涌,让静止的山脉有了奔腾的动感。
中段细致描写徒步体验:云雾缭绕的山顶,雨雾笼罩的灌木丛,幽深峡谷中的回声效应——就像在瓮里说话,声音被山壁反弹放大。最有趣的是用"狝狲(猿猴)""魍魉(山精)"这些山野精灵,给旅程增添了童话般的奇幻色彩。
后段写出山时的豁然开朗:从逼仄山路突然见到人烟,天空像倒扣的瓦盆般重现眼前。最后以幽默自嘲收尾:走了十里下山路,实际可能绕了百里弯,但挣脱束缚的畅快感让诗人忍不住对山神笑出声来。
全诗妙在把惊险山路写成了一场自然探险秀,既有"柳暗花明"的惊喜,又有"鬼斧神工"的震撼,更藏着都市人对野性自然的向往。那些夸张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让读者仿佛在看一部IMAX自然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