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珠宝比喻佛法智慧,赞美一位高僧的境界。我们可以分三部分理解:
1. 佛法的光芒(前六句) - 把佛法比作夜明珠(摩尼珠),说它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能照出所有事物的真面目。 - 用珠宝市场作比:真正的智慧就像无价之宝,历经千年黑暗(劫难)也永不褪色,就像黑夜里的明珠始终发光。
2. 高僧的境界(中间四句) - 说这位印月潭法师的心就像宝珠,从不同角度看会折射不同光彩,指他能灵活运用佛法。 - 强调真正的智慧不会被世俗污染(无著),就像宝珠不会因为被雕琢而失去本质(幻化不浼)。
3. 真诚的祝福(最后两句) - 最后鼓励法师保持高尚品德,像古人那样在修行中获得长寿快乐。用"寿岂"典故,暗指精神境界比肉体长寿更重要。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佛法智慧具象化为珠宝,用"夜光照黑暗""宝珠折射光"这些生活中可见的现象,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真正的智慧能穿透表象、永恒不灭,修行者应当追求这种通透自在的精神境界。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