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过衡山》描绘了作者经过衡山时的所见所感,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诗人首先问自己:“这是湘南的第几站呢?”这里的“湘南”是指湖南的南部地区,诗人可能正在进行一次旅行。他抬头望向楚天的天空,觉得天空开阔无边,仿佛能直通深邃的深渊。
接着,诗人看到了月亮照耀在衡山上,衡山是湖南省的一座名山,这里用“九千丈月照衡岳”来形容月亮的光辉照在山上,显得非常壮丽。而“八百里程归洞庭”则描述了从衡山到洞庭湖的距离,洞庭湖是湖南省的一个大湖,这里用来形容行程的遥远。
诗人接着感慨:“遗憾的是,我的心情如同江蓠(应该是江蓠)一样冷落,就像在梦中回到了湘竹林,泪水像青色的花朵一样落下。”这里的“江蓠”和“湘竹”都是与湖南有关的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和孤独。
最后,诗人说:“作为一个旅行者,我总是因为急于熟悉路线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但现在风高气爽,我忽然清醒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反思,他意识到即使旅途中急于赶路,也不应该错过身边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经过衡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旅途风景的欣赏,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