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其五 戊戌自寿

渤澥东南界,西北倚昆崙。
当时推步,但知宇内有乾坤。
午夜风轮微转,驾我浮空泛景,一息过天垠。
俯视人间世,渺渺聚沤尘。
挽天吴,摩海若,吐还吞。
宁用计年,八十阳九又三阴。
要自白榆星外,直至黑流沙底,山与泽俱平。
不论初末度,一色界如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没问题,下面是我对这首诗词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您理解其精髓和魅力。

这是一首以自我祝愿生日为主题的诗词,作者通过对宇宙和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自己豁达超脱、天地同寿的情怀。

首先,诗词从“渤澥东南界,西北倚昆崙”开始,用广阔的海洋和巍峨的昆仑山作为背景,形象地展现了宇宙的辽阔无垠。这里的“渤澥”指的是大海,“昆崙”则是传说中的神山,这样的描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暗示着作者的胸怀广阔,视野开阔。

接着,“当时推步,但知宇内有乾坤”,作者回忆起自己曾经的推算和观察,认识到宇宙之广大,人生之渺小。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于宇宙和生命的理解。

然后,“午夜风轮微转,驾我浮空泛景”,作者想象自己在午夜时分,乘坐着风轮在空中飞翔,这种超脱现实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由和无限向往。

“俯视人间世,渺渺聚沤尘”一句,通过俯视人间,将人间比作微小的泡沫尘埃,再次强调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生的渺小,表现了作者对于世俗的超脱态度。

接下来,“挽天吴,摩海若,吐还吞”,表现出作者对自然之力的向往和敬畏。“天吴”和“海若”都是神话中的神祇,代表着无穷的自然力量。作者希望通过与自然相融合,达到生命的超越。

然后,“宁用计年,八十阳九又三阴”,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豁达态度。即使面对生命的终结,作者也无所畏惧,而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看待生命的长度和深度。

最后,“要自白榆星外,直至黑流沙底,山与泽俱平。不论初末度,一色界如银”,作者进一步描绘了超越世俗的境界,无论是白色的榆树星还是黑色的沙漠,都显得如此和谐统一。这种对宇宙和谐之美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宇宙之广阔、自然之力量、生命之渺小等元素,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于世俗的超脱态度和对无限自由的向往。语言优美且富有哲理,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豁达和超脱。

程珌

程珌(1164~1242),宋代人,字怀古,号洺水遗民,休宁(今属安徽)人。绍熙四年进士。授昌化主簿,调建康府教授,改知富阳县,迁主管官告院。历宗正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郎官、秘书监丞,江东转运判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