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居次鸣治韵

秀句修然洗黛红,也应斋閤万情空。
只知圆泽缘将尽,不谓芳卿恨尚同。
梦里芙蓉归别殿,海中桃竹寄书筒。
相思何限西垣兴,犹记分泉落月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却又难舍情缘的复杂心境。

前两句写诗人独居斋房时的心境:看到优美的诗句(秀句)仿佛能洗净世间浮华(黛红),在这清净的斋房里似乎能放下所有情感(万情空)。这里用"洗黛红"这个意象,把诗句比作清水,能洗去脂粉气,暗示追求精神净化。

中间四句突然转折:原以为尘缘将尽(圆泽缘将尽),却发现心中情思未断(芳卿恨尚同)。梦里看到芙蓉花(象征美好)已凋零(归别殿),只能通过桃竹书筒(古代书信)寄托思念。这里"圆泽"用典唐代高僧,暗示想出家却难忘情;"芳卿"是对心上人的美称,展现矛盾心理。

最后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虽然身在官署(西垣)却无限相思,还记得当初月下共饮泉水的情景。"分泉落月中"这个画面既清雅又深情,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仿佛看到月光下流动的泉水,象征着绵延不绝的思念。

全诗妙在把"想超脱"和"舍不得"这两种矛盾心理写得既含蓄又动人。用斋房、诗句、泉水等清雅意象,包裹着炽热的情感,就像用素净的瓷器装着浓茶,外表淡雅,内里醇厚。特别是梦里花落、月下泉影这些画面,既美又带着淡淡的忧伤,让人感受到诗人那种"想放下又放不下"的纠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