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炉

绿玉裁成偃月形,偏宜煮雪向岩扃。
虚心未许如灰死,古色人看似汗青。
偶免樵柯供土锉,尚疑清籁和陶瓶。
达人曾拟同天地,上有秋虫为篆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用绿玉制成的竹炉,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联想,展现了竹炉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首联"绿玉裁成偃月形,偏宜煮雪向岩扃":用绿玉比喻竹炉的颜色和质地,说它被做成弯月形状,最适合在幽静的山间煮雪烹茶。"偃月"指弯月,"岩扃"指山间的门户,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意境。

颔联"虚心未许如灰死,古色人看似汗青":说竹炉虽然内心空虚(指炉膛),但不像死灰般毫无生气;它古朴的色泽让人联想到记载历史的竹简("汗青")。这里用拟人手法赋予竹炉生命力。

颈联"偶免樵柯供土锉,尚疑清籁和陶瓶":说这个竹炉很幸运没被当作柴火烧掉("樵柯"指柴火),反而成为煮茶的雅器;风吹过时发出的声响("清籁")仿佛在与陶瓶合奏。通过对比突出竹炉的高雅。

尾联"达人曾拟同天地,上有秋虫为篆铭":说高人雅士认为这竹炉可与天地比肩,炉身上秋虫爬过的痕迹就像天然的篆刻铭文。将平凡的竹炉升华到与天地同辉的境界。

全诗通过"绿玉""煮雪""汗青""清籁"等清新雅致的意象,把一个普通的竹炉写得气韵生动。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竹炉与历史、音乐、天地相连,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内涵。最妙的是结尾处把虫痕比作铭文,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让这个竹炉成为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艺术品。

韩奕

(1269—1318)元绍兴路萧山人,徙钱塘,字仲山。武宗至大元年授杭州人匠副提举。迁江浙财赋副总管。仁宗延祐四年进总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