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公讲堂

平地涌岩壑,棱层惊大雄。
何曾远人世,直欲傍天宫。
白虎威灵在,赤乌缘影空。
生公能说法,音与塔铃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智慧与力量的崇敬之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精髓和魅力:

1. 描述场景:诗人用“平地涌岩壑,棱层惊大雄”这两句描述了一个陡峭的岩石山,仿佛从平地突然涌出,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这里的“大雄”通常用来形容佛陀的威严和力量,暗示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2. 环境与心灵:“何曾远人世,直欲傍天宫”表达的是这个地方虽然看起来高远,仿佛接近天宫,但实际上并不远离人间。这说明这个地方虽然庄严神圣,但它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隔绝,是人们可以触及的精神高地。

3. 象征意义:“白虎威灵在,赤乌缘影空”中,“白虎”和“赤乌”分别象征着对正义与智慧的敬畏和追求。它们的存在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正面力量和精神寄托,而“缘影空”则可能暗示着这些力量看似存在,却难以捉摸,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

4. 核心主题:“生公能说法,音与塔铃同”这句诗的核心在于“生公说法”。生公是指传说中的佛教学者,他能够用佛法来启迪人心。这里诗人用“音与塔铃同”来形容生公说法的声音,仿佛塔铃声一样悠扬悦耳,传达出佛法的和谐与美好。这也意味着智慧和真理如同自然界的和谐之音,能够触及人心,带来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神圣庄严的场景,表达了对于智慧、力量和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以及这些力量如何通过智慧的传播,触及人心,带来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何麟

何麟,字子应(《舆地纪胜》卷一七九)。高宗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知嘉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今录诗三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