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深山探访古寺的生动画面,语言简练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披榛度空荒,突兀崖寺古"就像电影开场:主人公拨开杂乱的灌木,穿过荒凉的山野,突然发现一座高耸的古寺嵌在悬崖上。这种"发现"的惊喜感扑面而来。
中间两句"幽花杂红白,老屋亚云雨"用色彩和空间感营造意境:幽静的山花红白相间,古老的屋檐几乎要碰到低垂的雨云。这里用"亚"字特别巧妙,把老屋和云雨的距离感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前瞻石径微,咫尺不得取"写出探险的艰难:明明看见前方细窄的石阶小路,但近在咫尺就是走不过去。这种"看得见却够不着"的描写,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山行的不易。
全诗就像一组动态的登山镜头,通过"拨灌木-见古寺-看花草-望屋檐-找小路"的递进描写,把深山寻幽的新奇感和艰难感都生动展现出来。最妙的是最后那个"够不着"的细节,让整首诗的意境突然变得立体,仿佛我们也跟着诗人一起在山里迷了路。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