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谣 金台砚

金台砚,旧日老张闻㝢县。金华仙伯一品题,名高万石罗文传。

南辕回次白沟河,搴裳欲渡尘没靴。向此画见限华裔,今乃接畛皆夷歌。

忽见御庄云蓊郁,千章乔木参天碧。始知佳气似舂陵,更喜眼前多旧物。

伴行蕃使言侏离,髯奴鐻耳乃有知。叩辕敛袂出双璧,不待驲人来致辞。

自言所献非荆璞,仅比澄泥与铜雀。雅称挥毫白玉堂,夜扫黄麻追灏噩。

人皆谓彼勤且诚,盍探露团分宝馨。归家请办千斛墨,异时拟勒燕山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金台砚"的故事,用旅途见闻带出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开头说金台砚原本是老张家的宝贝,因为被名家题字而声名远播。诗人南归途中经过白沟河(河北地名),发现这里从前是中原与边疆的分界线,如今却到处传唱着异族歌谣,暗示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交融。

突然看到云雾缭绕的皇家庄园,参天古树生机勃勃,让诗人想起汉光武帝发迹的舂陵(用典),庆幸还能见到这些承载历史的旧物。这时遇到外国使者(蕃使)带着随从,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侏离指外语),但恭敬地献上砚台礼物。

使者谦虚地说这砚台比不上名贵的荆玉砚,只相当于普通的澄泥砚和铜雀瓦砚,但特别适合在翰林院(白玉堂)起草重要文书。大家都夸使者诚恳,诗人则想到要用这砚台研墨,将来为燕山刻写功绩碑文(呼应开头的金台砚典故)。

全诗通过一方砚台,巧妙串联起三个层次: 1. 历史记忆(名砚典故) 2. 现实见闻(文化交融) 3. 未来期许(刻碑立志) 用日常物品承载文化传承的深意,在描写异域风情时不忘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最后落点到"记录时代"的文人使命,举重若轻。

周麟之

(1118—1164)泰州海陵人,一说江宁人,字茂振。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绍兴二十九年,充金国哀谢使,言辞详雅,金人为加礼。次年为同知枢密院事。金主背盟,复奉命出使,以主张俟金来南,尽锐奋击,必能成功,辞之。因被劾,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