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发生在夏州(今陕西靖边一带)的叛乱,充满了战乱的惨烈和悲壮感。
开头两句直接点出叛乱场景:夏州的叛军像互相连接的堡垒一样集结,挟持了当地藩王,残忍杀害了开府(高级官员)。这里用"磔"(古代肢解酷刑)字突出叛军的凶残。
中间四句用一系列意象渲染战乱的惨烈:贺兰山前箭矢射向高空,花鸟池南暗中潜行着敌人。前年通渭地区的血战让护城河变成血沟,连天上的太白星(金星)都因战火而发愁。这些画面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高射天),也有阴险的偷袭(暗穿虏),还有触目惊心的战后惨状(血成壕)。
最后两句用典故表达无奈:秦朝巨人阮翁仲的铜像(传说能震慑外敌)终究没能镇守住临洮(今甘肃岷县)。这里暗指即便有再强的防御,也难挡内乱的破坏力。
全诗通过具体的地名(夏州、贺兰山、临洮等)和生动的战争画面,让读者感受到边疆叛乱的残酷。诗人用"血成壕""愁烽高"等夸张手法,既写实又充满感情色彩,最后用历史典故点明"再坚固的防御也防不住内乱"的深刻主题。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