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首 其五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
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
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充满深意的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世俗与真实之间的思考。下面,我将用通俗的语言为您解析这首诗。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 诗人回忆自己带着货物(章甫,一种帽子)去越地(古时的越地,今浙江一带)。这是一种生活场景的引入,也预示了诗人即将面临的经历和思考。

“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 诗人行走进入偏远荒凉的地方,遇到了当地的瓯骆民族(古时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特殊的发型和风俗。这里暗示了诗人对异域文化的接触和体验。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 诗人发现自己带来的货物并不适合当地的需求。这引发了他对商品价值、需求与供给的思考。货物本身并无价值,关键在于它的用途和市场需求。

“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这里使用了比喻,说明世俗常常以次充好,混淆真假。就像用普通的石头(瓴甋)来冒充珍贵的宝石(玙璠),或者以鱼目混珠来嘲笑真正的明月。这是对世俗虚伪、混淆真相的批判。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 这里提到“郢中歌”,可能是指楚地的歌曲或者某种艺术形式。诗人感叹在这里看不到真正的艺术或文化表现,是否能分辨真假。这是对真实与表面的思考,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感慨。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阳春”代表高雅的音乐或文化,“巴人”指的是当地人或者普通人。“下节”可能指的是当地的民间文化或习俗。诗人发现阳春白雪般的高雅文化在这里并没有得到回应,反而是当地的民间文化更为人们所喜爱。这里反映了诗人对文化差异的思考和尊重。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诗人感叹世俗的混乱和迷茫,认为真正的事物往往被忽视或误解。这是对世俗批判和对真理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文化差异、真实与表面、世俗与真理的思考。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和观察,表达了对世俗虚伪、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语言深入浅出,充满了哲理和深意。

张协

西晋安平人,字景阳。张载弟。少有俊才,与载齐名。辟公府掾,转秘书郎,转河间内史,在郡清简寡欲。时大乱,遂弃绝人事,屏居草泽,以吟咏自娱,造语清新。怀帝永嘉初,征黄门侍郎,托疾不就,卒于家。有《七命》,世以为工。今有《张景阳集》辑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