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和可行梅竹韵三首

平生爱竹。到处萦心曲。一日相违人便俗。栽满水边茅屋。谁知岁晚空山。佳人能慰荒寒。莫论和羹结实,且看高节停鸾。

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深厚情感和人生感悟。

上片写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开篇直抒胸臆,"平生爱竹"四个字简单有力,说明爱竹是贯穿一生的情感。"到处萦心曲"用形象的比喻,说竹子就像萦绕心头的乐曲,时刻牵动着作者的心。"一日相违人便俗"用夸张的说法,强调一天不见竹子就觉得俗气,反衬出竹子在作者心中的高雅地位。最后"栽满水边茅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居住环境,水边茅屋旁种满竹子,展现出隐士般的清雅生活。

下片转入更深层的思考。"谁知岁晚空山"突然转折,带出岁月流逝、人生晚景的感慨。"佳人能慰荒寒"中的"佳人"指竹子,把竹子人格化,说它能安慰人在寒冬中的孤寂,赋予竹子温暖的人情味。最后两句"莫论和羹结实,且看高节停鸾"最有深意:不要讨论竹子能否结果实用(古代传说竹子开花结果可做羹汤),重要的是欣赏它挺拔的节操("高节"),连凤凰("鸾")都愿为之停留。这里用凤凰衬托竹子的高贵品格,升华了主题。

全词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对竹子的赞美,实际上是在歌颂一种不慕名利、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作者把竹子写得既有灵性又有人情味,让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物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最后点明精神品格比实用价值更重要的人生哲理,给人以深刻启示。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