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试途中有感

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
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
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考生在赶考路上写的,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坚定的志向。

前两句写的是壮阔的景色:黄河和泰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而自己站在高处俯瞰,江中的船只小得像一缕烟。这里用宏大的景象反衬出个人的渺小,但同时也暗示了考生心怀壮志,视野开阔。

三四句说,这样的风景固然能让人大开眼界,但自己远行赶考,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有更重要的目标——求取功名、实现抱负。

五六句用了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陆机(西晋才子)去洛阳后名声大振,苏轼(北宋大文豪)年轻时进京考试也胸怀大志。诗人借他们比喻自己,表达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最后两句略带自嘲:感谢那些整天咿咿呀呀读书、纠结于功名成败的穷书生们(其实也包括自己),即使年纪大了还死守着书本苦读。这里既有对科举制度的无奈,也透露出一种执着——哪怕前路艰难,也要坚持到底。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又有对个人理想的坚定追求,还夹杂着对科举之路的复杂心情,生动展现了一个赶考书生的真实心态。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