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汪刺史重修元遗山墓于草间获断碑拓以见寄感赋长句
刺史行部春郊路,路前有冢冢无树。
石人石兽知何代,萦烟结莽埋春雾。
下马来寻断碑露,碑表七字擘窠书,乃是诗人元遗山之墓。
魏初姜彧记碑阴,先生遗命弟子注。
不书官爵不题名,中原布衣了半生。
百年风雅《中州集》,一代典章野史亭。
乾坤清气最难得,斯文自任诚非轻。
呜呼龙蛇争斗山河颓,铜马纸鸢成烬灰。
虚名误人生百谤,写到苏诗肝肺摧。
肯作中书褚渊活,共谅江南庾信哀。
刺史修举职所专,重扶墓碣树墓田。
补以松柏年荫年,我读汴京乱后诸诗篇,其声幽咽情渺绵。
梦中青山与黄叶,愁里残阳更乱蝉。
杏园双燕巢何处,秋水鸣蛙命可怜。
此身春草惟一醉,此夜寒灰宁复然。
诗人心事杜鹃血,独恨无人作郑笺。
石人石兽知何代,萦烟结莽埋春雾。
下马来寻断碑露,碑表七字擘窠书,乃是诗人元遗山之墓。
魏初姜彧记碑阴,先生遗命弟子注。
不书官爵不题名,中原布衣了半生。
百年风雅《中州集》,一代典章野史亭。
乾坤清气最难得,斯文自任诚非轻。
呜呼龙蛇争斗山河颓,铜马纸鸢成烬灰。
虚名误人生百谤,写到苏诗肝肺摧。
肯作中书褚渊活,共谅江南庾信哀。
刺史修举职所专,重扶墓碣树墓田。
补以松柏年荫年,我读汴京乱后诸诗篇,其声幽咽情渺绵。
梦中青山与黄叶,愁里残阳更乱蝉。
杏园双燕巢何处,秋水鸣蛙命可怜。
此身春草惟一醉,此夜寒灰宁复然。
诗人心事杜鹃血,独恨无人作郑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忻州汪刺史重修元代诗人元遗山(元好问)的墓地时,在草丛中发现断碑的故事。诗人通过这件事,表达了对元遗山的敬仰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发现墓地:开头描写汪刺史在春天巡查时,发现一座荒废的坟墓,石人石兽已经破败,被烟雾和杂草掩盖。下马查看后,发现断碑上刻着"诗人元遗山之墓"几个大字。
2. 介绍元遗山:诗中提到元遗山(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著名诗人,他一生清贫,自称"中原布衣",但留下了《中州集》等重要作品。诗人称赞他"乾坤清气最难得",认为他的文学成就是非常珍贵的。
3. 历史感慨:诗人联想到元好问生活的动荡年代(金元交替时期),战乱让一切化为灰烬。元好问虽然才华横溢,但也遭受很多误解和诽谤,就像历史上的褚渊、庾信等人物一样。
4. 重修墓地:汪刺史尽责地重修了墓地,重新立碑、种树。诗人对此表示赞赏。
5. 评价元好问的诗:最后部分,诗人特别提到元好问在金朝灭亡后写的那些充满忧伤的诗篇,用"梦中青山与黄叶,愁里残阳更乱蝉"这样的意象,形容元诗中的亡国之痛和漂泊之感。
6. 遗憾与致敬:结尾说元好问的诗像杜鹃啼血一样真挚,但遗憾的是没有人像郑玄注解诗经那样,为他的诗作详细注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通过一个重修墓地的故事,串联起对历史人物的追忆
- 用生动的画面(荒冢、断碑、春雾)营造沧桑感
- 既表达对前辈诗人的敬意,又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最后用"杜鹃血"的比喻,强调优秀诗歌是用生命写就的
普通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
- 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元好问的清贫与坚持)
- 时间无情的沧桑感(辉煌终将归于荒芜)
- 优秀文学作品的永恒价值(即使墓地荒芜,诗作仍被后人铭记)
- 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为什么要重修古墓?为什么要研究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