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书怀

汉水落天来,蹴云鼍浪下东吴。
嗟余尝客江之尾,风雨惊窗卧一庐。
帆樯逐日去,逆征远没楚西北。
载愁迢递绕乡关,因风忽欲生双翼。
临眺九遐不自由,始知身在此楼头。
人烟浩荡归一瞥,逝者东南万古流。
崔颢诗,青莲语,后来抗手凭谁许?
曩日风流扫地无,年年尘客自来去。
蛇山若蛇势宛延,龟山若龟控晴川。
费仙驾鹤究何处,斜阳草树空芊绵。
曾闻江上会宾主,祢衡掷笔赋鹦鹉。
风流处士骨成尘,却不道江上芳洲也成土。
劫火隳城赌乾坤,名楼一炬散烟氛。
云梁星牖扫陈迹,尔来惟有此名存。
侬亦暂时来,楼也有时坠。
君不见崔生文字祢生笔,定不与楼共兴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通过壮阔的江景与历史典故的穿插,表达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气势磅礴(前四句) 用"汉水从天上奔涌而下""浪涛直扑东吴"的夸张描写,瞬间展现长江的恢弘气势。随后笔锋一转,写自己作为异乡人,在江边小屋听风雨拍窗的孤独,形成强烈反差。

2. 登楼远眺的震撼(中间十二句) 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千帆远去、人烟浩渺,突然感到自己的渺小。他联想到崔颢、李白等在此题诗的名家,感叹如今风流散尽,只剩游人往来。用"蛇山像蛇盘踞,龟山如龟镇守"的生动比喻,带出"仙人驾鹤"的传说,却发现只剩斜阳野草。

3. 历史沧桑的感慨(后续八句) 通过祢衡作《鹦鹉赋》的典故,点明才子佳人终成尘土,连江中沙洲也会消失。提到黄鹤楼屡毁屡建的历史("劫火烧城""名楼焚毁"),强调物质终会消亡。

4. 豁达的领悟(结尾六句) 诗人最终看破:自己和黄鹤楼都是时空中的过客,但崔颢的诗、祢衡的文笔却能超越时空永存。这种"精神比物质更永恒"的认知,让全诗在沧桑中升华。

全诗妙在三点: - 画面感极强:如"蹴云鼍浪"写浪涛像巨兽踢云 - 用典自然:历史故事像电影闪回穿插在景色中 - 思想有层次:从视觉震撼→历史联想→哲学思考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点题——楼会倒塌,但好作品永远流传,这种对文学力量的信念,让怀古诗有了温暖的光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