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
少小讽二典,已知崇山遥。
朅来澧川溪,乃更识岧峣。
始咏皇国盛,土宇包前朝。
荒徼抚民社,置官颁教条。
顿⑴惊羁旅迹,舟车任飘飘。
中吴五千里,冲涉信已辽。
使人重增念,郁结自无聊。
何当奋归棹,江汉水迢迢。
朅来澧川溪,乃更识岧峣。
始咏皇国盛,土宇包前朝。
荒徼抚民社,置官颁教条。
顿⑴惊羁旅迹,舟车任飘飘。
中吴五千里,冲涉信已辽。
使人重增念,郁结自无聊。
何当奋归棹,江汉水迢迢。
现代解析
这首诗《崇山》讲的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小时候读古代经典(“二典”可能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就知道“崇山”很高很远,但那时只是书本上的概念。后来,作者亲身来到澧川溪(湖南的一条河),才真正见识到高山的巍峨(“岧峣”就是形容山势高峻)。
他开始感叹国家的强盛,疆土辽阔,甚至包含了前朝的领地。朝廷在偏远地区(“荒徼”)设立官员,安抚百姓,颁布政令。这让作为旅人的他感到惊讶——原来自己漂泊的足迹,已经离家乡(“中吴”,可能指江南一带)有五千里之遥。
这么远的距离让他更加思念家乡,心里闷闷不乐(“郁结自无聊”)。最后,他渴望能乘船归去,哪怕江水迢迢,也要奋力划桨(“奋归棹”),回到熟悉的江汉流域。
简单来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远离家乡,见识了壮丽山河和国家治理,却更加思念故土。他感叹漂泊的孤独,最终渴望回归。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容易引起游子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