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四月乡村的生动画面,同时透露出诗人淡淡的乡愁。
前四句像一组动态镜头:春天回到村庄,绿荫笼罩小路,诗人骑着马沿山腰前行。农民们忙着采摘最后一批雪白的春花(可能是梨花),又在云雾缭绕的田里继续耕作。"收尽""割残"这两个动作,把春忙时节争分夺秒的劳作状态写得特别鲜活。
五六句转向生活细节:村里传唱的民谣不讲究音律(说明是随口哼唱的真性情),傍晚的农家饭只有简单的竹笋腌菜。这些描写充满了质朴的乡村气息,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和野菜的味道。
最后两句情绪一转:尽管眼前是宁静的田园风光,但诗人作为异乡客的愁绪却挥之不去。这时溪水对岸的竹林里传来子规鸟(杜鹃)的啼叫——这种鸟在古诗里常代表思乡,就像突然响起的背景音乐,把诗人的孤独感一下子放大了。
全诗妙在两种情绪的碰撞:前面六句是明亮的乡村风俗画,最后两句是暗调的内心独白。诗人用"惟有"这个转折词,让热闹的春景反而成了乡愁的衬托,就像我们有时候在人群中最感到孤独一样。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接说"我好想家"更有感染力。
郑伯熊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国子监丞、著作佐郎兼太子侍读,婺州知州、宁国知府等职。任上曾设书院印行二程之书,聚生徒二百余人,亲临教授。 郑伯熊继承和发扬洛学与关学,叶适、陈亮亦曾向他问学。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