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别
阿母柱杖行,送子从军去。
大星天际明,朦胧天欲曙。
年高脚力微,倦倚道旁树。
忍泪不曾流,呼儿与之语。
日寇肆凶残,神人所共怒。
今日送儿行,不知几去处。
嘱儿惟数言,莫把戎机误。
努力杀倭奴,慎勿忧老妪。
年少尚有为,百神长呵护。
他日凯歌还,杯酒浇娘墓!
阿儿感母言,临风泪如注。
大星天际明,朦胧天欲曙。
年高脚力微,倦倚道旁树。
忍泪不曾流,呼儿与之语。
日寇肆凶残,神人所共怒。
今日送儿行,不知几去处。
嘱儿惟数言,莫把戎机误。
努力杀倭奴,慎勿忧老妪。
年少尚有为,百神长呵护。
他日凯歌还,杯酒浇娘墓!
阿儿感母言,临风泪如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母亲送儿子上战场的感人场景,通过简单却有力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家国情怀。
全诗以"天未亮"为背景展开:白发母亲拄着拐杖送儿子参军,走不动了就靠在路边树上。这里用"大星天际明"的黎明景象,暗示着国家也正处在黑暗将尽、曙光初现的关头。
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是母子的对话。母亲强忍泪水,叮嘱儿子三件事:第一要认清日寇暴行是天怒人怨的;第二要专心打仗别挂念她;第三相信年轻人会得到神明保佑。最后那句"杯酒浇娘墓"尤为震撼,暗示母亲知道自己可能等不到儿子归来,却依然坚定支持儿子保家卫国。
儿子听完后的"泪如注"与母亲"忍泪不曾流"形成对比,既表现年轻人的情感外露,更反衬出母亲强忍悲痛、深明大义的坚强。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母亲说话一样朴实,但字字千斤,把普通百姓在民族存亡之际的牺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