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牧汪君(本直)重修元遗山墓立祠访其裔孙主之盛举也赋寄二律 其一

晋国畸人元裕之,金源文献独维持。
兴亡尽入诗千首,磊块难消酒百卮。
一代典章谁信史,中州坛坫此雄师。
浣花心事坡翁笔,不及成都有旧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关于一位名为汪本直的人修复元遗山(元好问)墓并设立祠堂的事迹。诗中提到了元好问的一些背景和个人品质,以及汪本直此举的意义。

1. “晋国畸人元裕之,金源文献独维持。”
- 这句话说的是元好问(元裕之)是晋国的一个独特人物,他独自承担起了维护金元时期文化文献的任务。元好问在金元之际的动荡时期,留下了大量的诗作,这些诗作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历史的记录和反思。他保护和传承了那个时期的文献资料,使之不至于湮灭。

2. “兴亡尽入诗千首,磊块难消酒百卮。”
- 这里描述了元好问的人生。他的诗作广泛涉及了社会的兴衰更替,内容丰富。诗中流露出的悲怆、无奈等情感,他通过饮酒来排解心中的块垒(烦恼)。元好问的作品不仅情感浓郁,而且饱含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3. “一代典章谁信史,中州坛坫此雄师。”
- 这句赞扬了元好问在历史记载方面的贡献。尽管历史记载可能被后人质疑,但元好问的作品成了了解那个时代的宝贵资料。诗中提到的“中州坛坫此雄师”是指元好问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作品被视为这一时期的权威。

4. “浣花心事坡翁笔,不及成都有旧祠。”
- 这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元好问作品的意义和汪本直修复元墓建祠的行为。诗中的“浣花”是指杜甫草堂,杜甫以诗作留下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但元好问的作品更贴近现实,更具有历史价值,而汪本直修复元墓建祠,使得元好问的精神得以延续,他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扬了元好问在文学和历史记录方面的贡献,同时也肯定了汪本直修复元墓和建祠的功绩,体现了对历史文化和个人精神遗产的重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