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忏首还越
昔我来吴今五年,青山目断东南天。
越音未改吴音熟,每见乡僧一惘然。
上人何来亦潇洒,才打乡谈便能解。
观光上国及期还,听讲长干前月罢。
梵公此地迹犹存,为我重开忏悔门。
石桥花飞香杳蔼,莲池蛙静雨黄昏。
梦中金鼓声初歇,却舣扁舟欲归越。
碧草遥怜茂苑春,苍苔不扫蛾眉雪。
竹间旧房萝薜侵,箧书芸消生白蟫。
人情怀土无古今,悒悒终为庄舄吟。
我亦因之思禹穴,负儋未息愁难任。
陆沉乡井亦何事,白鸥有盟宜重寻。
清镜阁前湖水深,曾为先人照苦心。
丈夫出处自努力,赠言愧比双南金。
越音未改吴音熟,每见乡僧一惘然。
上人何来亦潇洒,才打乡谈便能解。
观光上国及期还,听讲长干前月罢。
梵公此地迹犹存,为我重开忏悔门。
石桥花飞香杳蔼,莲池蛙静雨黄昏。
梦中金鼓声初歇,却舣扁舟欲归越。
碧草遥怜茂苑春,苍苔不扫蛾眉雪。
竹间旧房萝薜侵,箧书芸消生白蟫。
人情怀土无古今,悒悒终为庄舄吟。
我亦因之思禹穴,负儋未息愁难任。
陆沉乡井亦何事,白鸥有盟宜重寻。
清镜阁前湖水深,曾为先人照苦心。
丈夫出处自努力,赠言愧比双南金。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在异乡漂泊多年的人,遇到同乡僧人时触发的浓浓乡愁。全诗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人生漂泊的无奈。
开头四句像日记一样简单直白:诗人来苏州已经五年,常望着东南方向的故乡青山,虽然学会了苏州话,但每次见到老乡还是忍不住惆怅。这里"惘然"二字特别打动人,把那种想家又回不去的失落感写得特别真实。
中间部分像在讲故事:遇到一位洒脱的云游僧人(上人),两人用家乡话聊得投机。僧人要去京城游历,而诗人自己刚在长干寺听完讲经。这里提到"梵公"(高僧)和"忏悔门",暗示诗人也在寻求心灵慰藉。石桥飞花、莲池听雨的描写很美,但"蛙静雨黄昏"又透着一丝寂寞。
最精彩的是后段:梦里战鼓声刚停(可能暗指现实纷扰),僧人就要乘船回乡了。诗人看着异乡的春草青苔,想着老家被藤蔓爬满的旧屋和生虫的藏书,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庄舄吟"用的是战国典故——越国人庄舄在楚国做官,病中思念故乡仍说越语,这个典故把思乡情写得特别深刻。
最后八句情感爆发:诗人说自己也想回大禹陵所在的故乡,但肩上担子放不下。表面说"在故乡沉沦也没啥",实际是自我安慰。提到"白鸥盟"(归隐约定)和"清镜阁"(故乡景物),特别是"先人照苦心"这句,让人想到他可能还背负着家族期望。结尾的"赠言愧比双南金"特别谦虚,说自己的送别诗配不上对方如黄金般珍贵的情谊。
全诗就像一封家书,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字都浸着乡愁。最打动人的是那些生活细节:生虫的旧书、爬藤的老屋、会说两种方言的纠结,这些普通人都有共鸣的日常,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在他乡想回家"的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