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扫墓的场景,同时引发对生死的思考。
前四句写扫墓情景:南北山头到处都是坟墓,人们纷纷前来祭拜。烧纸钱的灰烬像白蝴蝶一样飞舞,思念亲人的泪水像杜鹃花一样红艳。这里用"白蝴蝶"和"红杜鹃"两个生动的比喻,把悲伤的祭扫场面写得既美丽又哀伤。
后四句形成强烈对比:白天狐狸在坟头睡觉,晚上儿女们却在家中有说有笑。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人生在世要及时行乐,因为死后什么都带不走。这里用"狐狸眠冢上"的荒凉景象,对比"儿女笑灯前"的热闹生活,突出生死两重天的现实。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鲜明的画面对比生死
2. 用"白蝴蝶""红杜鹃"等意象把悲伤写得很美
3. 最后点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不是消极,而是看透生死后的豁达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场景让我们自己体会:活着时要珍惜当下,因为死后万事皆空。这种对生命的感悟,放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