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踏灾行

东明海外崇明沙,天造地设诚堪誇。
由唐武德及昭代,星罗棋布俱人家。
膏腴万顷平如掌,菽麦禾麻任生长。
农夫四序庆有秋,戍卒频年乐无恙。
客船渔舫千百艘,波涛出没如游鳌。
乡氓喜有鱼盐利,县令浑无案牍劳。
春风一动阴云扫,桃李村村照人好。
帅阃供储不后期,京师贡赋常输早。
民安物阜九百年,天意胡为忽变迁。
龙争鲸斗西湾外,螭舞蛟潜北渚边。
长堤巨堑环阡陌,日就崩颓漫通塞。
咸潮几度到城壕,怪物鲜生食禾麦。
以兹年岁屡不丰,十室比连九室空。
渔郎罢网悲残月,估客停帆怨逆风。
征徭逋负相追逐,穷乡遍是逃亡屋。
逃亡自弃还自伤,半在江南半江北。
萧萧故垒荻芦秋,萋萋荒冢蒿莱稠。
大家门外埋青草,古寺基前泛白鸥。
我来观风长太息,历向人间访陈迹。
携锄荷筱行且惊,戴白垂髫走且泣。
肩舆逡巡三日程,满目凄凉不断情。
庸医莫疗膏肓疾,拙妇难调藜蕨羹。
暮归默默无奇策,孤烛荧荧带愁色。
湘灵饮恨金徽绝,羽客怀仙洞箫歇。
狂来击碎珊瑚枝,陈怀欲欣天翁知。
女娲头颅可汗血,神禹手足须胼胝。
乃知造化有常理,阴阳消长旋终始。
山川流峙性本然,沧海桑田戏人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崇明岛从繁荣到衰败的变迁,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灾害对百姓生活的毁灭性打击。

前十六句是"盛世图景":用明快的笔调描绘崇明岛原本的富庶景象——土地肥沃像手掌般平整,庄稼茂盛,农民年年丰收,驻军生活安稳。海面上渔船商船往来如织,百姓靠海吃海,官员也清闲。春风一吹阴云散,村村桃李花开,赋税粮食都能准时上交京城。

中间二十四句是"灾变实录":笔锋突然转向灾难场景。龙争鲸斗、螭舞蛟潜这些神话意象,暗喻凶猛的自然灾害。海堤崩塌,咸潮倒灌,怪物(可能是灾害衍生的虫害)啃食庄稼。连续歉收导致十室九空,渔民商人失去生计,百姓被迫逃亡。昔日繁华地变成芦苇丛生的废墟,大户门庭长满青草,古寺遗址只剩海鸥盘旋。

最后十六句是"无力回天":诗人实地考察时,看到老人孩子都在哭泣。面对灾情,庸医治不了重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夜里独对烛光苦思无策,愤怒得想砸碎珊瑚杖质问苍天。最后悟出自然规律本就如此——大地会升降,沧海会变桑田,人类的苦难对自然而言不过是一场游戏。

全诗最震撼的是巨大反差:前面把人间天堂写得越美好,后面地狱般的景象就越刺眼。诗人用"沧海桑田"作结,看似冷静,实则藏着对百姓最深的同情——在天灾面前,人的努力如此渺小,连愤怒都显得无力。这种"从希望到绝望"的情绪曲线,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