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作高阳醇酎送幕中杨时可作诗诗成亦得酒而瀛渌又将熟杨复垂涎次杨韵
平生顾建康,名下难为人。
见其似者喜,敢复圣贤分。
元侯惟曲蘖,好赐均无贫。
萍官新荐熟,莲幕先饮醇。
坐令染指客,诗语生冤亲。
柑黄松小苦,赋笔久埃尘。
何时获瀛渌,更可调阳春。
见其似者喜,敢复圣贤分。
元侯惟曲蘖,好赐均无贫。
萍官新荐熟,莲幕先饮醇。
坐令染指客,诗语生冤亲。
柑黄松小苦,赋笔久埃尘。
何时获瀛渌,更可调阳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酒桌上的趣事,展现了文人之间以酒会友的幽默场景。
开头四句说张公(可能是张姓官员)酿了好酒送给同僚杨时可,杨立刻作诗答谢,结果又盯上了另一坛快酿好的"瀛渌"美酒。诗人用"垂涎"这个词,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杨时可这个酒鬼形象。
中间六句写得特别生动:诗人自嘲说,自己就像三国时贪酒的顾建康(顾雍),顶着好名声却经不起美酒诱惑。看到相似的酒友就高兴,哪还顾得上装圣人模样。好在领导(元侯)大方,酿酒分给大家喝。这里用"萍官"(浮萍般的小官)和"莲幕"(幕府)对比,暗示虽然官职卑微,但能先尝到美酒。
最后六句转入调侃:贪杯的"染指客"(偷酒喝的人)一作诗,诗句里都带着酒气。诗人抱怨自己像吃苦柑子一样,很久没喝到好酒了。最后两句是重点:什么时候能喝到新酿的"瀛渌"酒?有了好酒,就能写出阳春白雪般的好诗了。这其实是给"想喝酒"找了个风雅的借口。
全诗妙在把文人贪杯写得理直气壮:喝酒是为了作诗,作诗是为了喝酒。通过自嘲、比喻和典故,把一场普通的酒局写得妙趣横生,展现了宋代文人生活中幽默洒脱的一面。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