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香岩一览楼

底处堪舒野士眸,松陵南寺倚层楼。
檐虚遥挹金庭翠,树老平分笠泽秋。
千里烟瓢从踯躅,十年萍迹漫淹留。
若无友道谈空语,顽石何能更点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流露出人生漂泊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诗人站在香岩寺的高楼上,视野开阔,可以尽情欣赏野外风光。远处的金庭山青翠葱茏,仿佛被屋檐轻轻托起;古老的松树平分了太湖(笠泽)的秋色。这里用"檐虚"形容楼阁的高耸,"挹"字生动表现出远山仿佛被屋檐捧起的画面感。

后四句抒情:诗人看着千里烟波,想起自己像飘荡的葫芦一样四处漂泊;十年来像浮萍般居无定所。最后两句最有意思:诗人说要不是有朋友一起谈佛论道,恐怕连顽石都不会被感化(佛教典故中高僧讲经能让顽石点头)。这里既表现了知音相伴的珍贵,又暗含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自嘲。

全诗妙在把壮阔的景色和细腻的感慨完美结合。登高时的开阔视野,与人生漂泊的迷茫形成对比;而结尾处用幽默的典故,又让整首诗在深沉中透出一丝轻松。就像我们现代人旅游登高时,既会为美景惊叹,也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生活,最后可能和朋友开个玩笑化解感慨一样自然生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