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教作镇居中国,争得泥金在泰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在讨论“镇物”和“泰山封禅”的关系,实则暗含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前两句“若教作镇居中国”用假设语气提出:如果让某种东西(可能是象征权力或荣誉的事物)长期占据中心位置。后两句“争得泥金在泰山”则转折道:那怎么还能获得泰山封禅(古代帝王最高荣誉)的机会呢?

诗人用对比手法揭示了一个道理:过分贪恋眼前的权位或利益,反而会失去追求更高成就的机会。就像如果只满足于在中原称王称霸,就不会有动力去泰山举行象征天地认可的封禅大典。

这种思想对现代人同样有启发:不要被眼前的小成就困住,要有追求更高目标的勇气;过于安于现状,可能会错失更大的机遇。短短两句,把人生中“进取与保守”的辩证关系说得通透有力。

幸夤逊

幸夤逊,五代后蜀臣。一作幸寅逊,又作辛夤逊。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一作成都人。仕五代后蜀。初为茂州录事参军。时后主酷好击毬驰骋,左右多不敢谏,夤逊上疏劝谏之。迁新都令,历司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出知武信军府,加史馆修撰,改给事中、翰林学士,加工部侍郎,判吏部三铨事,领简州刺史。后蜀亡,降宋,授右庶子。寻上疏谏猎,为宋太祖所嘉赏。开宝五年,为镇国军行军司马。罢职,时年九十余,尚有仕进意,治装赴阙,未登路而卒。夤逊性颖悟,善属文,尝与修《前蜀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