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林周民山矾图
山矾入画古所少,我昔见之倪赞家。
问君何处得此本,水屋十月来春花。
东风著树香满雪,长须滴露金粟结。
一枝独立霜霰余,已觉江梅是同列。
惜哉此物知者稀,深林大谷多所遗。
牧竖樵童尔何苦,剪伐每同荆棘归。
林君本是鳌头客,高卧云间人莫识。
酒酣挥袖卷新图,一笑西山眼中碧。
问君何处得此本,水屋十月来春花。
东风著树香满雪,长须滴露金粟结。
一枝独立霜霰余,已觉江梅是同列。
惜哉此物知者稀,深林大谷多所遗。
牧竖樵童尔何苦,剪伐每同荆棘归。
林君本是鳌头客,高卧云间人莫识。
酒酣挥袖卷新图,一笑西山眼中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名为《林周民山矾图》的画作,赞美了画中罕见而高雅的山矾花,同时借花喻人,表达了对隐士高洁品格的欣赏。
开头四句交代背景:山矾花很少被画入画中,诗人曾在倪赞家见过一次。他好奇地问林周民从哪里得到这幅画的灵感,原来是在十月(非开花季节)的水屋中想象出的"春花"。
中间六句具体描写画中的山矾花:春风中树枝上开满如雪般洁白的花朵,花蕊上的露珠像金黄的粟米。有一枝山矾在霜雪中傲然独立,气质高洁得能与江边的梅花媲美。诗人感叹这样美好的花却很少有人赏识,大多遗落在深山幽谷中,还被牧童樵夫当作杂草随意砍伐。
最后四句由花及人:画家林周民本是科举高手("鳌头客"指状元),却选择隐居云间,像山矾一样不为人知。酒酣时挥袖展开这幅新作,一笑之间仿佛让观者看到了西山青翠的美景。
全诗通过三个层次展开:先是引出画作,再细致描写画中花,最后赞美画家。诗人用山矾的"稀有"和"被埋没"来比喻隐士的高洁品格,认为真正高雅的事物往往不被世俗理解,却自有其独特价值。语言清新自然,比喻生动(如"香满雪"、"金粟结"),在咏物中寄托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