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子思问学惟诚意,孟氏工夫只反身。
定慧妙明何处觅,要知儒释共天真。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易懂的对比,揭示了儒家和佛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前两句讲儒家两位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子思(孔子的孙子)认为求学的关键是"诚意"(内心真诚),孟子则认为修养的关键是"反身"(自我反省)。这两种方法看似不同,但都是向内探索的功夫。

后两句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深刻见解:佛家追求的"定慧"(禅定与智慧)和"妙明"(玄妙觉悟),其实和儒家的诚意、反身本质相同,都是回归人本真的天性。诗人用"共天真"三个字点明: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最终目标都是找回人最初纯净自然的本性。

全诗最妙的是打破学派界限,指出不同修行方法背后相同的本质。就像登山可以走不同路线,但山顶的风景是相同的。这种包容的智慧,对现代人处理不同文化思想仍有启发。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