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怀 其二

埋愁无地醉为乡,寄梦空山梦更长。
一枕啼猿来巫峡,几多归雁去衡阳。
梯云可取广寒殿,仗剑相寻骆越堂。
明月明年当此际,何人何处又伥伥。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中秋之夜,诗人借酒消愁、借梦排忧的孤独心境。

前两句说诗人想借酒麻醉自己,却发现喝醉了更愁;想做梦逃避现实,梦里却更加漫长难熬。这两句用“无地”“空山”这样的词,强调内心的空虚和无处安放的愁绪。

中间四句是诗人梦中的想象:他仿佛听到三峡猿猴的悲啼,看到南飞的大雁,这些都是传统诗词中象征离别和思乡的意象。接着,诗人幻想自己能踩着云梯登上月宫(广寒殿),或者提着剑去寻找传说中的骆越堂(可能指代某个遥远的地方或理想之境),表达了他对超脱现实的渴望。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想到明年的中秋,月亮依旧,但自己会在哪里?又会是怎样的心情?用“伥伥”(迷茫失落的样子)结尾,强化了孤独无依、漂泊无定的感伤。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通过现实与梦境的交织,表达了人在佳节时的孤寂和对人生归宿的迷茫,容易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