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其十二
纲常挈万代,礼乐范百王。
道尊德无位,金口振四方。
明先人纪立,发后世维张。
不有集大成,人何仰休光。
用行蛮貊化,退舍不民忘。
惟功非禹下,式廓侔素皇。
桀纣不我师,背道弃天常。
德兴昭久泽,暴速实自戕。
尊贱有述作,因之陈五章。
大哉善淫戒,俾化与天长。
徽猷沐万世,仁惠浩无疆。
道尊德无位,金口振四方。
明先人纪立,发后世维张。
不有集大成,人何仰休光。
用行蛮貊化,退舍不民忘。
惟功非禹下,式廓侔素皇。
桀纣不我师,背道弃天常。
德兴昭久泽,暴速实自戕。
尊贱有述作,因之陈五章。
大哉善淫戒,俾化与天长。
徽猷沐万世,仁惠浩无疆。
现代解析
这首《咏史 其十二》用大白话讲,就是在说一个核心观点:道德规范比权力更重要,它能真正影响千秋万代。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说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诗人把"礼乐道德"比作永恒的指南针,认为它们才是真正指导历代君王的东西。就算是有德之人没当官,他说的话也能影响天下。这些规范既能照亮当下,又能为后世立榜样。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通过对比讲治国之道。用"蛮貊化"(感化边远民族)和"不民忘"(百姓不忘)的例子说明,真正的好政策比大禹治水的功劳还伟大。相反,像桀纣那样的暴君违背道德,等于自取灭亡——这里用"暴速实自戕"(残暴很快害死自己)说得特别直白。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强调道德教化的长远价值。诗人说记录善恶故事("尊贱有述作")和设立行为准则("善淫戒"),比单纯追求权力更有意义。真正的仁政就像永不干涸的泉水,能让百姓世代受益。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写得特别实在。比如用"金口振四方"形容道德的影响力,用"自戕"说暴政必亡,用"沐万世"形容仁政的长远效果,都特别形象。诗人其实在提醒当权者:别光顾着眼前的权力,建立好的社会规范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