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江行
峦山矗嵯峨,涓滴泻林翳。
曾无滥觞源,一行自委丽。
飞瀑散四山,奔蛇不可制。
渐落沮洳乡,遂成膏饫地。
嗟哉蚩蚩氓,日与水争利。
高者斸山椒,其下迫堰砌。
数世长子孙,恣耕且无税。
自诩桃花源,曾不识汉魏。
谁知秋潦骄,竟挟拔山势。
我田谷已黄,一夕肆吞噬。
老稚号山林,鱼龙负赑屃。
虽幸有孑遗,八口将焉济。
空山蕨正肥,努力搜根蒂。
曾无滥觞源,一行自委丽。
飞瀑散四山,奔蛇不可制。
渐落沮洳乡,遂成膏饫地。
嗟哉蚩蚩氓,日与水争利。
高者斸山椒,其下迫堰砌。
数世长子孙,恣耕且无税。
自诩桃花源,曾不识汉魏。
谁知秋潦骄,竟挟拔山势。
我田谷已黄,一夕肆吞噬。
老稚号山林,鱼龙负赑屃。
虽幸有孑遗,八口将焉济。
空山蕨正肥,努力搜根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铜仁江边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百姓的生活困境,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开头写江边高耸的山峦和细小的溪流,看似不起眼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水,暗喻微小力量也能形成巨大影响。接着描写江水如脱缰野马般奔流而下,最终滋养出肥沃的土地,展现自然的壮美与馈赠。
但诗人在赞美自然之后,笔锋一转写百姓的生存困境:人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在高山开垦、在江边筑坝,世代耕种却不用纳税,自以为找到了世外桃源。这里用"桃花源"的典故,反衬现实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然而好景不长,秋天洪水暴发,摧毁了即将收获的庄稼。诗人用"鱼龙负赑屃"(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似龟)的意象,形容洪水肆虐后房屋倒塌的惨状。幸存者只能上山挖蕨菜充饥,展现了天灾面前人的渺小与顽强。
全诗通过自然与人的关系,揭示了三个层次:
1. 自然既美丽又残酷,既能滋养生命也能带来灾难
2. 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自然抗争,却往往徒劳无功
3. 在灾难面前,人展现出顽强的求生意志
诗人没有简单批判或赞美,而是用白描手法呈现这种复杂关系,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和百姓的坚韧,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