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献中丞

孤拙竟何营,徒希折桂名。始终谁肯荐,得失自难明。
贡乏雄文献,归无瘠土耕。沧江长发梦,紫陌久惭行。
意纵求知切,才惟惧鉴精。五言非琢玉,十载看迁莺。
取进心甘钝,伤嗟骨每惊。尘襟痕积泪,客鬓白新茎。
顾盼身堪教,吹嘘羽觉生。依门情转切,荷德力须倾。
奖善犹怜贡,垂恩必不轻。从兹便提挈,云路自生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古代读书人写给官员的自荐信,用诗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机遇的渴望。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怀才不遇的焦虑
诗人开篇就说自己像"折桂"(科举成功)却无人赏识,像"雄文"(好文章)却无人推荐。他用"沧江长发梦"比喻自己空有抱负,用"紫陌久惭行"表达在京城久居无成的羞愧。这些比喻生动展现了一个有才华却不得志的书生形象。

2. 矛盾的心理挣扎
诗中充满矛盾心理:既渴望被认可("意纵求知切"),又怕自己的才华经不起严格检验("才惟惧鉴精");既说甘心慢慢等待("取进心甘钝"),又忍不住为虚度光阴而心惊("伤嗟骨每惊")。这种真实的心态很容易引起现代职场人的共鸣。

3. 含蓄的求助之意
后半段诗人用"尘襟痕积泪"(衣襟上的泪痕)、"客鬓白新茎"(新长的白发)等细节打动对方,最后直接表达希望得到提携的愿望。但说得很得体:先说感谢对方的赏识("荷德力须倾"),再表示自己会珍惜机会("从兹便提挈"),最后用"云路自生荣"这个比喻承诺不会让对方失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把求职信写成了艺术品,用"五言非琢玉"(我的诗像未雕琢的玉)、"十载看迁莺"(看别人升迁十年)等生动比喻,把常见的怀才不遇主题表达得既优雅又恳切。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那种等待机遇的煎熬与希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