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不欺室张魏公为王龟龄书也何子应赋诗

君不见开元名相张九龄,岁寒松柏森苍鳞。
胡尘澒洞言始末验,世间回首思忠臣。
堂堂魏公忠贯日,志欲平戎奖王室。
归来无地展经纶,余事文章挥健笔。
玉节朱轓两君子,不以交情变生死。
共将新句纪遗编,留与山林续诗史。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位历史人物,歌颂了忠诚与气节的可贵。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用唐朝贤相张九龄作引子。就像松柏在寒冬依然苍翠挺拔,张九龄当年对安史之乱的预言虽未被采纳,但事后证明是对的,人们这才想起忠臣的重要。这里用"胡尘澒洞"(胡人兵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形象地描绘战乱景象。

第二部分转到南宋名臣张浚(魏公)。他一生忠诚如日光贯日,立志抗金报国,但晚年被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通过写文章抒发抱负。"平戎"指平定外族入侵,"王室"指南宋朝廷。

第三部分写两位君子(张浚和诗人朋友)的深厚友谊。他们不因生死改变交情,一起用诗句记录历史,留给后人传颂。"玉节朱轓"指官员的仪仗,代指两位地位相当的人物。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用松柏比喻忠臣气节,形象生动 2. 通过两位相隔三百年的忠臣对比,说明忠诚是永恒美德 3. 最后落到文人用诗歌记录历史的责任,点明创作意义

诗中"岁寒松柏"、"忠贯日"等比喻,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凛然正气。作者通过历史人物的遭遇,其实也在表达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感慨。

王秬

王秬(?—1173),字嘉叟,原籍中山曲阳(今属河北),徙居泉南(今福建泉州),王安中孙。绍兴十九年,以宣教郎十办诸军审计司(《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九)。二十五年,为淮南转运判官(同上书历知江、抚二州(同上书卷一八五)。九年卒(陆游《闻王嘉叟讣报有作》)。著有《复斋诗集》十五卷(同上书),又有《复斋制表》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均已佚。《全宋诗》卷二O四六录其诗五首。《全宋文》卷四八九五收有其文。事迹见魏了翁《王侍郎秬复斋诗集序》(《鹤山集旁卷五四)、《宋诗纪事》卷五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