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豫章山房

豫章林老色参天,拥护山僧丈室前。
岂为法身同草木,要驱尘虑出风烟。
茶瓯香篆晨斋后,竹几蒲团夜榻边。
独有浏阳欧学士,题诗遥问不空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僧在豫章山林中的清修生活,通过自然景物与日常细节的刻画,传递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禅意。

前两句写环境:古老的豫章树林高耸入云,环绕守护着山僧的小屋。这里用"老色参天"形容树木苍劲挺拔,暗示修行之地的幽深古朴。"拥护"二字让树木仿佛有了灵性,像卫士般默默陪伴修行者。

中间四句展现修行日常:山僧并非真的把身体当作草木(这是对佛教"色身如草木"观念的巧妙反问),而是想借山林清净扫除世俗杂念。晨间品茶、香炉袅袅,夜晚竹几蒲团相伴——这些简朴的生活场景,传递出"一茶一香皆修行"的禅趣。特别是"驱尘虑出风烟"的比喻,把抽象的思想烦恼比作可被山风吹散的烟雾,生动形象。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在众多访客中,唯有远方的欧学士懂这份心境,以诗相赠探讨禅理。这既点明诗题由来,又暗含"知音难觅"的感慨——真正的修行者虽远离尘嚣,却依然渴望精神共鸣。

全诗妙在将"禅意"融入生活化描写:茶香、竹几、蒲团都是寻常物件,却组合出空灵意境;参天古树与袅袅香烟形成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从山僧的生活状态中,自然感受到"心安即是归处"的哲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