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释子芳草堂

出吴阊门走山塘,山塘北去七里长。
平郊崛起虎丘寺,云树一簇攒青苍。
我昔家居绝尘事,两足只有登山忙。
扁舟摇摇掠岸去,寻奇深胜时徜徉。
舍舟登岸纵所适,四尺古墩当道傍。
道傍父老说遗迹,刘公佐邑殊循良。
邑人此地曾拜送,相与聚土示不忘。
我欲题诗纪其事,碑亭淡淡馀残阳。
翛然欲去更回首,忽见侧畔依僧坊。
青松夹道荫寺额,大书金字何煌煌。
竹阴萧然槿花舍,中有丈室并迥廊。
一从京师住三载,东南引领徒相望。
旦朝忽有僧来谒,自言来自胥台乡。
吾师出家修苦行,吴下知名芳草堂。
今年新领祠部檄,刘公墩边开道场。
敢持绢素乞一语,南还留作山门光。
嗟哉后世重异教,三吴尤云炽而昌。
穹楼杰殿涂金碧,直以壮丽充缁黄。
其间号称彼善者,屈指一二无留藏。
白云寺建为范老,表忠观改因岳王。
只今此寺虽俭朴,寺名却为刘公彰。
此墩可夷碑可仆,有僧世守庸何伤。
投簪还乡会有日,便拟入寺寻支郎。
旧时诗句如可补,坐我草堂焚妙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路过苏州山塘街附近,看到虎丘寺和刘公墩(纪念古代清官刘公的土堆),回忆起过去常来这里游玩的日子。诗中通过几个生动场景,表达了对清廉官员的敬仰和对佛教过度奢华的批评。

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1. 开头写景(1-6句):描写从苏州阊门到山塘街一路的风景,重点突出虎丘寺的壮观。用"云树一簇攒青苍"这样形象的比喻,让读者仿佛看到绿树环绕的寺庙。

2. 回忆往事(7-16句):作者回忆以前经常坐船来这里游玩,听老人讲刘公墩的来历。这个土堆是老百姓为纪念好官刘公自发堆起来的,连残阳下的碑亭都显得格外动人。

3. 遇见僧人(17-28句):突然有个苏州来的和尚拜访,说他师父在刘公墩旁新建了"芳草堂"寺庙,想请作者题字。这里用"竹阴萧然槿花舍"描绘出简朴的寺庙环境。

4. 发表感慨(29-40句):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感叹现在佛教寺庙越建越豪华,但真正有意义的却没几个。他特别表扬白云寺、表忠观这些有历史意义的寺庙,认为新建的芳草堂虽然简陋,但因为它纪念刘公而显得珍贵。最后表示退休后要来这里找僧人聊天、改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扁舟摇摇""碑亭淡淡"等叠词让画面生动 - 通过刘公墩这个小土堆,歌颂了为民办事的清官 - 大胆批评当时寺庙追求奢华的风气 - 结尾"焚妙香"的想象给人宁静悠远的感觉

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自然流露出对清廉的赞美和对浮华的不满,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精妙之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