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迎接从云南远道而来的舅舅时的激动心情,通过壮丽的西南山水和独特的风物,展现了滇蜀地区的雄奇景象和蓬勃生命力。
前四句用夸张手法表现云南地势之险:群山高耸仿佛要拦住南诏古国,江河密集让整个益州(四川)都显得拥挤。江上的船帆高得像是从天际划过,河滩水流湍急如同经历过大劫难。这些描写既突出了西南地理的险峻,也暗示舅舅长途跋涉的艰辛。
后四句转向当地特色风物:蜀地的鸟儿常在雪中啼鸣,南方的花朵不受秋气影响依然盛开。当地百姓争相编织弓衣(装弓箭的袋子),而舅舅的新诗已经传遍偏远角落。这里通过"鸟啼雪""花不感秋"等反常规的意象,既表现地域特色,又暗含对舅舅诗才的赞美——就像这些打破常规的自然景物一样,舅舅的诗作也充满新鲜感,能征服偏远地区的人们。
全诗将地理风物与亲情巧妙融合,在雄奇的自然画卷中,流露出对亲人到来的欣喜和对其才华的自豪。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