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闽督(维甸)青溪放棹图次朱文正师韵

公勋合写淩烟图,胡为空谷留白驹。
公才帝用作舟楫,馀事经术追江都。
陈情一疏急乌哺,循陔终日永绛趺。
三山二水钓游处,手握旌节思江湖。
吁谟已树大猷远,著述独洗枝辞肤。
青溪一碧照钟阜,放棹便抵寻蓬壶。
似闻朝宁屡侧席,仍以温凊辞中枢。
斯人不出共㧖捥,时有雕鹗无驺虞。
钧衡须用读书种,譬待贞淑媒闾娵。
东南河患岁频告,至尊旰食民饥劬。
山中宰相邺侯在,借箸有益苍生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官员写给同僚方维甸的赠诗,借一幅《青溪放棹图》展开对方维甸的赞美和劝勉。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前六句)夸对方是栋梁之才。说他的功勋本该画在表彰功臣的淩烟阁上,却像一匹白马隐居在山谷;他的才能本该被皇帝重用("作舟楫"比喻辅佐君主),学问还能比肩汉代大儒董仲舒(江都指董仲舒)。但这样的人才却为尽孝辞官("乌哺"指乌鸦反哺的孝道),整天陪着母亲("循陔"出自《诗经》的孝亲典故)。

第二层(中间八句)写隐居生活与朝廷期待的矛盾。说他虽然在三山二水间泛舟钓鱼(南京景点),手里却还拿着象征权力的旌节;虽然已建立功业("吁谟"指大计),学问也扎实不浮夸,在青溪(南京秦淮河支流)泛舟就像去仙境,但朝廷("朝宁"指朝廷)多次虚位以待,他却因照顾母亲("温凊"指侍奉父母冷暖)推辞。诗人用"雕鹗"(猛禽)比喻朝中缺乏"驺虞"(仁兽)般的人才,暗示需要他这样的读书人("贞淑"比喻贤才)。

第三层(最后四句)转向现实关怀。指出东南水灾连年,皇帝忧心("旰食"指晚吃饭)、百姓受苦,用唐代隐居的邺侯李泌作比,委婉劝他:你这样的"山中宰相",是否该出山为百姓做点事?("借箸"用张良借筷子献计的典故)

全诗巧妙融合三个主题:对友人才能的赞赏、对其孝心的尊重、对民生疾苦的关切。通过山水与朝堂的对比,既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隐逸情怀,又传递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诗中用典自然,如"乌哺""借箸"等,既显文采又不晦涩,最后落脚于民生问题,使赠诗超越个人交谊,具有社会责任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