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卖刀买犊得刀字五排
汉京贤太守,劝稼溥恩膏。争畜新犁犊,同售旧宝刀。
雁翎归远市,茧栗聚平皋。赤冶沉沙久,乌犍叱月高。
销宜偕剑戟,饲合伴豚羔。无复歌金错,何烦佩锦绦。
铁耕兼互易,刍牧敢辞劳。待价磨三尺,滋生计百牢。
今朝看濈角,前度想吹毛。秋水锋都敛,春田耒共操。
俗敦由政善,干戢亦弓櫜。盛世农桑重,修文偃六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农耕社会图景,核心思想是"放下武器,拿起农具"的治国理念。全诗用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战争武器向生产工具的转变。
诗歌开头用汉代贤明太守的典故,引出政府鼓励农耕的政策。百姓们纷纷卖掉珍贵的战刀("雁翎""金错"等指代名贵兵器),换来耕牛犊子("茧栗"指小牛)。诗人用"赤冶沉沙"(兵器埋入沙土)和"乌犍叱月"(黑牛对月耕作)的鲜明对比,展现从战场到田地的转变。
中间部分通过具体细节描写这种变化:铁匠铺改铸农具,人们不再佩戴战刀装饰("锦绦"),而是忙着喂养牲畜。最有趣的是"待价磨三尺"这句,把原本形容宝剑的"三尺青锋",幽默地转化为等待交易的耕牛。
结尾升华主题,用"秋水锋都敛"(兵器收起)和"春田耒共操"(一起耕作)的对比,点明在盛世中,发展农业比备战更重要。最后两句直接点题:民风淳朴源于善政,太平盛世应当重视农桑,停止军事扩张。
全诗妙在将严肃的政治主张,化作买卖刀牛的生活场景,用"卖刀买犊"这个具体行为,象征从尚武到重农的政策转变。通过兵器与农具的意象转换,传递出"化剑为犁"的治国智慧。